医疗器械GMP现场检查指导原则对比表(一般-无菌-IVD)2020.4

VIP免费
第 1 页,共 12 页
No. 条款 内容 No. 条款 内容 No. 条款 内容
1 1.1.1 1 1.1.1 1 1.1.1
2 *1.1.2 2 *1.1.2 2 *1.1.2
3 1.1.3 3 1.1.3 3 1.1.3
4 1.2.1 4 1.2.1 4 1.2.1
5 1.2.2 5 1.2.2 5 1.2.2
6 1.2.3 6 1.2.3 6 1.2.3
7 1.2.4 7 1.2.4 7 1.2.4
8 *1.2.5 8 *1.2.5 8 *1.2.5
9 1.3.1 9 1.3.1 9 1.3.1
10 *1.3.2 10 *1.3.2 10 *1.3.2
11 1.4.1 11 1.4.1 11 1.4.1
12 1.5.1 12 1.5.1 12 1.5.1
13 *1.5.2 13 *1.5.2 13 *1.5.2
14 *1.6.1 14 *1.6.1 14 *1.6.1
15 1.7.1 15 1.7.1 15 1.7.1
16 1.7.2 16 1.8.1
17 1.8.1 17 1.8.2
18 1.8.2 18 1.9.1
医疗器械GMP现场检查指导原则对比表
GMP现场检查指导原则 GMP_无菌医疗器械现场检查指导原则 GMP_IVD现场检查指导原则
合计123个条款,其中关键项目(标识“*”项)31个。 合计189个条款,其中关键项目(标识“*”项)37个。 合计218个条款,其中关键项目(标识“*”项)42个。
章
节
章
节
章
节
机
构
和
人
员
应当建立与医疗器械生产相适应的管理机构,具
备组织机构图。
查看提供的质量手册,是否包括企业的组织机构
图,是否明确各部门的相互关系。
机
构
和
人
员
应当建立与医疗器械生产相适应的管理机构,具
备组织机构图。
查看提供的质量手册,是否包括企业的组织机构
图,是否明确各部门的相互关系。
机
构
和
人
员
应当建立与医疗器械生产相适应的管理机构,具备
组织机构图。
查看提供的质量手册,是否包括企业的组织机构图
,是否明确各部门的相互关系。
应当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明确质量管理职
能。
查看企业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或相关文件,是
否对各部门的职责权限作出规定;质量管理部门
应当能独立行使职能, 查看质量管理部门的文件
,是否明确规定对产品质量的相关事宜负有决策
的权利。
应当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明确质量管理职
能。
查看企业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或相关文件,是
否对各部门的职责权限作出了规定;质量管理部
门应当能独立行使职能, 查看质量管理部门的文
件,是否明确规定对产品质量的相关事宜负有决
策的权利。
应当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明确质量管理职能
。
查看企业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或相关文件,是否
对各部门的职责权限作出规定;质量管理部门应当
能独立行使职能, 查看质量管理部门的文件,是否
明确规定对产品质量的相关事宜负有决策的权利。
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不得互相兼
任。
查看公司的任职文件或授权文件并对照相关生产
、检验等履行职责的记录,核实是否与授权一致
。
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不得互相兼
任。
查看公司的任职文件或授权文件并对照相关生产
、检验等履行职责的记录,核实是否与授权一致
。
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不得互相兼任
。
查看公司的任职文件或授权文件并对照相关生产、
检验等履行职责的记录,核实是否与授权一致。
企业负责人应当是医疗器械产品质量的主要责任
人。
企业负责人应当是医疗器械产品质量的主要责任
人。
企业负责人应当是医疗器械产品质量的主要责任人
。
企业负责人应当组织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查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制定程序、批准人员
。
企业负责人应当组织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查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制定程序、批准人员
。
企业负责人应当组织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查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制定程序、批准人员。
企业负责人应当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所需
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
企业负责人应当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所需
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
企业负责人应当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所需的
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
企业负责人应当组织实施管理评审,定期对质量
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并持续改进。
查看管理评审文件和记录,核实企业负责人是否
组织实施管理评审。
企业负责人应当组织实施管理评审,定期对质量
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并持续改进。
查看管理评审文件和记录,核实企业负责人是否
组织实施管理评审。
企业负责人应当组织实施管理评审,定期对质量管
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并持续改进。
查看管理评审文件和记录,核实企业负责人是否组
织实施管理评审。
企业负责人应当确保企业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
的要求组织生产。
企业负责人应当确保企业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
的要求组织生产。
企业负责人应当确保企业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
要求组织生产。
企业负责人应当确定一名管理者代表。
查看管理者代表的任命文件。
企业负责人应当确定一名管理者代表。
查看管理者代表的任命文件。
企业负责人应当确定一名管理者代表。
查看管理者代表的任命文件。
管理者代表应当负责建立、实施并保持质量管理
体系,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改进需求
,提高员工满足法规、规章和顾客要求的意识。
查看是否对上述职责作出明确规定。查看管理者
代表报告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和改进的相关记
录。
管理者代表应当负责建立、实施并保持质量管理
体系,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改进需求
,提高员工满足法规、规章和顾客要求的意识。
查看是否对上述职责作出明确规定。查看管理者
代表报告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和改进的相关记
录。
管理者代表应当负责建立、实施并保持质量管理体
系,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改进需求,提
高员工满足法规、规章和顾客要求的意识。
查看是否对上述职责作出明确规定。查看管理者代
表报告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和改进的相关记录。
技术、生产、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当熟悉医疗
器械法律法规,具有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应当
有能力对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中实际问题作出正
确判断和处理。
查看相关部门负责人的任职资格要求,是否对专
业知识、工作技能、工作经历作出规定;查看考
核评价记录,现场询问,确定是否符合要求。
技术、生产、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当熟悉医疗
器械法律法规,具有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应当
有能力对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中实际问题作出正
确判断和处理。
查看相关部门负责人的任职资格要求,是否对专
业知识、工作技能、工作经历作出规定;查看考
核评价记录,现场询问,确定是否符合要求。
技术、生产、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当熟悉医疗器
械法律法规,具有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应当有能
力对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中实际问题作出正确判断
和处理。
查看相关部门负责人的任职资格要求,是否对专业
知识、工作技能、工作经历作出规定;查看考核评
价记录,现场询问,确定是否符合要求。
应当配备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管
理人员和操作人员。
查看相关人员的资格要求。
应当配备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管
理人员和操作人员。
查看相关人员的资格要求。
应当配备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
人员和操作人员。
查看相关人员的资格要求。
应当具有相应的质量检验机构或专职检验人员。
查看组织机构图、部门职责要求、岗位人员任命
等文件确认是否符合要求。
应当具有相应的质量检验机构或专职检验人员。
查看组织机构图、部门职责要求、岗位人员任命
等文件确认是否符合要求。
应当具有相应的质量检验机构或专职检验人员。
查看组织机构图、部门职责要求、岗位人员任命等
文件确认是否符合要求。
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应当经过与其岗
位要求相适应的培训,具有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
际操作技能。
应当确定影响医疗器械质量的岗位,规定这些岗
位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包括学历要
求)、工作技能、工作经验。查看培训内容、培
训记录和考核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应当经过与其岗
位要求相适应的培训,具有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
际操作技能。
应当确定影响医疗器械质量的岗位,规定这些岗
位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包括学历要
求)、工作技能、工作经验。查看培训内容、培
训记录和考核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应当经过与其岗位
要求相适应的培训,具有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
作技能。
应当确定影响医疗器械质量的岗位,规定这些岗位
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包括学历要求)
、工作技能、工作经验。查看培训内容、培训记录
和考核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应当对从事与产品质量有影响人员的健康进行管
理,建立健康档案。
凡在洁净室(区)工作的人员应当定期进行卫生
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洁净作业等方面培训。
查看培训计划和记录:是否能够证实对在洁净室
(区)工作的人员定期进行了卫生和微生物学基
础知识、洁净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体外诊断试剂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人员应当具有
医学、检验学、生物学、免疫学或药学等与所生产
产品相关的专业知识,并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以
确保具备在生产、质量管理中履行职责的能力。
查看企业对相关岗位人员的任职要求、学历证书或
培训等材料,是否符合要求。
临时进入洁净室(区)的人员,应当对其进行指
导和监督。
查看是否制定了相关文件,对临时进入洁净室的
人员 (包括外来人员)进出洁净区的指导和监督
作出了规定。
凡在洁净室(区)工作的人员应当定期进行卫生和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洁净作业等方面培训。
查看培训计划和记录:是否能够证实对在洁净室(区
)工作的人员定期进行了卫生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洁净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应当建立对人员的清洁要求,制定洁净室(区)
工作人员卫生守则。
查看工作人员卫生守则,是否对人员清洁、进出
程序、洁净服的穿戴作出规定。
临时进入洁净室(区)的人员,应当对其进行指导
和监督。
查看是否制定了相关文件,对临时进入洁净室的人
员 (包括外来人员)进出洁净区的指导和监督作出
了规定。
人员进入洁净室(区)应当按照程序进行净化,
并穿戴工作帽、口罩、洁净工作服、工作鞋。
现场观察人员进入洁净室(区)是否按照程序进
行净化,并按规定正确穿戴工作帽、口罩、洁净
工作服、工作鞋或鞋套。
从事体外诊断试剂生产的全体人员,包括清洁、维
修等人员均应当根据其产品和所从事的生产操作进
行专业和安全防护培训。
查看培训计划和记录,是否对从事体外诊断试剂生产
的全体人员,包括清洁、维修等人员根据其产品和
所从事的生产操作进行了专业和安全防护培训。
企业从事高生物活性、高毒性、强传染性、强致敏
性等有特殊要求产品的生产和质量检验人员应当具
备相关岗位操作资格或接受相关专业技术培训和防
护知识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第 2 页,共 12 页
No. 条款 内容 No. 条款 内容 No. 条款 内容
章
节
章
节
章
节
19 1.8.3 19 1.10.1
20 1.9.1 20 1.10.2
21 1.9.2 21 1.10.3
22 1.10.1 22 1.11.1
23 1.10.2 23 1.11.2
24 1.12.1
25 1.12.2
16 2.1.1 厂房与设施应当符合产品的生产要求。 24 2.1.1 厂房与设施应当符合生产要求。 26 2.1.1 厂房与设施应当符合产品的生产要求。
17 2.1.2 25 2.1.2 27 2.1.2
18 *2.2.1 26 *2.2.1 28 *2.2.1
19 2.2.2 27 2.2.2 29 2.2.2
20 2.2.3 28 2.2.3 30 2.2.3
21 2.3.1 29 2.3.1 31 2.3.1
22 2.3.2 30 2.3.2 32 2.3.2
23 2.4.1 31 2.4.1 33 2.4.1
24 2.4.2 对厂房与设施的维护和维修不应影响产品质量。 32 2.4.2 对厂房与设施的维护和维修不应影响产品质量。 34 2.4.2 对厂房与设施的维护和维修不应影响产品质量。
25 2.5.1 33 2.5.1 35 2.5.1
26 2.6.1 34 2.6.1 36 2.6.1
27 2.6.2 35 2.6.2 37 2.6.2
28 *2.7.1 36 *2.7.1 38 *2.7.1
37 2.8.1 39 2.8.1
机
构
和
人
员
机
构
和
人
员
机
构
和
人
员
裸手接触产品的操作人员每隔一定时间应当对手
再次进行消毒。裸手消毒剂的种类应当定期更换
。
查看消毒剂配制或领用记录,是否按要求定期更
换裸手消毒剂的种类。
应当建立对人员的清洁要求,制定洁净室(区)工
作人员卫生守则。
查看工作人员卫生守则,是否对人员清洁、进出程序
、洁净服的穿戴作出规定。
应当制定人员健康要求,建立人员健康档案。
查看人员健康要求的文件,是否对人员健康的要
求作出规定,并建立人员健康档案。
人员进入洁净室(区)应当按照程序进行净化,并
穿戴工作帽、口罩、洁净工作服、工作鞋。
现场观察人员进入洁净室(区)是否按照程序进行
净化,并按规定正确穿戴工作帽、口罩、洁净工作
服、工作鞋或鞋套。
直接接触物料和产品的人员每年至少体检一次。
患有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直接接
触产品的工作。
查看洁净间直接接触物料和产品的人员的体检报
告或健康证明,是否按规定时间进行体检,患有
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人员未从事直接接触产品
的工作。
裸手接触产品的操作人员每隔一定时间应当对手再
次进行消毒。裸手消毒剂的种类应当定期更换。
查看消毒剂配制或领用记录,是否按要求定期更换
裸手消毒剂的种类。
应当明确人员服装要求,制定洁净和无菌工作服
的管理规定。工作服及其质量应当与生产操作的
要求及操作区的洁净度级别相适应,其式样和穿
着方式应当能够满足保护产品和人员的要求。无
菌工作服应当能够包盖全部头发、胡须及脚部,
并能阻留人体脱落物。
查看洁净和无菌工作服的管理规定;现场观察服
装的符合性及人员穿戴的符合性。
应当制定人员健康要求,建立人员健康档案。
查看人员健康要求的文件,是否对人员健康的要求作
出规定,并建立人员健康档案。
洁净工作服和无菌工作服不得脱落纤维和颗粒性
物质。
查看洁净工作服和无菌工作服是否选择质地光滑
、不易产生静电、不脱落纤维和颗粒性物质的材
料制作。
直接接触物料和产品的人员每年至少体检一次。患
有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直接接触产
品的工作。
查看洁净间直接接触物料和产品的人员的体检报告
或健康证明,是否按规定时间进行体检,患有传染性
和感染性疾病的人员未从事直接接触产品的工作。
应当明确人员服装要求,制定洁净和无菌工作服的
管理规定。工作服及其质量应当与生产操作的要求
及操作区的洁净度级别相适应,其式样和穿着方式
应当能够满足保护产品和人员的要求。无菌工作服
应当能够包盖全部头发、胡须及脚部,并能阻留人
体脱落物。
查看洁净和无菌工作服的管理规定;现场观察服装的
符合性及人员穿戴的符合性。
洁净工作服和无菌工作服不得脱落纤维和颗粒性物
质。
查看洁净工作服和无菌工作服是否选择质地光滑、
不易产生静电、不脱落纤维和颗粒性物质的材料制
作。
厂
房
与
设
施
厂
房
与
设
施
厂
房
与
设
施
生产、行政和辅助区的总体布局应当合理,不得
互相妨碍。
生产、行政和辅助区的总体布局应当合理,不得
互相妨碍。【原文遗漏,可能是排版疏失】
生产、行政和辅助区的总体布局应当合理,不得互
相妨碍。
厂房与设施应当根据所生产产品的特性、工艺流
程及相应的洁净级别要求进行合理设计、布局和
使用。
厂房与设施应当根据所生产产品的特性、工艺流
程及相应的洁净级别要求进行合理设计、布局和
使用。
厂房与设施应当根据所生产产品的特性、工艺流程
及相应的洁净级别要求进行合理设计、布局和使用
。
生产环境应当整洁、符合产品质量需要及相关技
术标准的要求。
生产环境应当整洁、符合产品质量需要及相关技
术标准的要求。
生产环境应当整洁、符合产品质量需要及相关技术
标准的要求。
产品有特殊要求的,应当确保厂房的外部环境不
能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必要时应当进行验证。
产品有特殊要求的,应当确保厂房的外部环境不
能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必要时应当进行验证。
产品有特殊要求的,应当确保厂房的外部环境不能
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必要时应当进行验证。
厂房应当确保生产和贮存产品质量以及相关设备
性能不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影响。
厂房应当确保生产和贮存产品质量以及相关设备
性能不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影响。 厂房应当确保生产和贮存产品质量以及相关设备性
能不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影响。
厂房应当有适当的照明、温度、湿度和通风控制
条件。
厂房应当有适当的照明、温度、湿度和通风控制
条件。 厂房应当有适当的照明、温度、湿度和通风控制条
件。
厂房与设施的设计和安装应当根据产品特性采取
必要措施,有效防止昆虫或其他动物进入。
现场查看是否配备了相关设施。
厂房与设施的设计和安装应当根据产品特性采取
必要措施,有效防止昆虫或其他动物进入。
现场查看是否配备了相关设施。
厂房与设施的设计和安装应当根据产品特性采取必
要措施,有效防止昆虫或其他动物进入。
现场查看是否配备了相关设施。
生产区应当有足够空间,并与产品生产规模、品
种相适应。
生产区应当有足够空间,并与产品生产规模、品
种相适应。
生产区应当有足够空间,并与产品生产规模、品种
相适应。
仓储区应当能够满足原材料、包装材料、中间品
、产品等贮存条件和要求。
仓储区应当能够满足原材料、包装材料、中间品
、产品等贮存条件和要求。
仓储区应当能够满足原材料、包装材料、中间品、
产品等贮存条件和要求。
仓储区应当按照待验、合格、不合格、退货或召
回等进行有序、分区存放各类材料和产品,便于
检查和监控。
现场查看是否设置了相关区域并进行了标识,对
各类物料是否按规定区域存放,应当有各类物品
的贮存记录。
仓储区应当按照待验、合格、不合格、退货或召
回等进行有序、分区存放各类材料和产品,便于
检查和监控。
现场查看是否设置了相关区域并进行了标识,对
各类物料是否按规定区域存放,应当有各类物品
的贮存记录。
仓储区应当按照待验、合格、不合格、退货或召回
等进行有序、分区存放各类材料和产品,便于检查
和监控。
现场查看是否设置了相关区域并进行了标识,对各
类物料是否按规定区域存放,应当有各类物品的贮
存记录。
应当配备与产品生产规模、品种、检验要求相适
应的检验场所和设施。
对照产品生产工艺的要求和产品检验要求以及检
验方法,核实企业是否具备相关检测条件。
应当配备与产品生产规模、品种、检验要求相适
应的检验场所和设施。
对照产品生产工艺的要求和产品检验要求以及检
验方法,核实企业是否具备相关检测条件。
应当配备与产品生产规模、品种、检验要求相适应
的检验场所和设施。
对照产品生产工艺的要求和产品检验要求以及检验
方法,核实企业是否具备相关检测条件。
应当有整洁的生产环境。厂区的地面、路面周围
环境及运输等不应对无菌医疗器械的生产造成污
染。厂区应当远离有污染的空气和水等污染源的
区域。
现场查看生产环境,应当整洁、无积水和杂草。
厂区的地面、路面周围环境及运输等不应对产品
的生产造成污染。检查地面、道路平整情况及减
少露土、扬尘的措施和厂区的绿化,以及垃圾、
闲置物品等的存放情况。
应当有整洁的生产环境。厂区的地面、路面周围环
境及运输等不应对无菌医疗器械的生产造成污染。
厂区应当远离有污染的空气和水等污染源的区域。
现场查看生产环境,应当整洁、无积水和杂草。厂
区的地面、路面周围环境及运输等不应对产品的生
产造成污染。检查地面、道路平整情况及减少露土
、扬尘的措施和厂区的绿化,以及垃圾、闲置物品
等的存放情况。
第 3 页,共 12 页
No. 条款 内容 No. 条款 内容 No. 条款 内容
章
节
章
节
章
节
38 2.8.2 40 2.8.2
39 *2.9.1 41 2.9.1
40 2.9.2 42 2.10.1
41 2.9.3 43 2.10.2
42 2.10.1 44 2.10.3
43 2.11.1 45 2.11.1
44 2.12.1 46 2.12.1
45 2.13.1 47 2.13.1
46 2.14.1 48 2.14.1
47 2.15.1
49 2.15.1
48 2.16.1 洁净室(区)空气洁净度级别表
49 2.17.1 微生物最大允许数
50 2.18.1 ≥0.5μm ≥5μm
51 2.19.1 3,500 0 5 l
52 2.20.1 350,0O0 2,000 100 3
53 2.21.1 3,500,000 20,000 500 10
54 2.21.2 50 2.16.1
55 2.21.3 51 2.17.1
56 2.21.4 52 2.18.1
57 2.22.1 53 2.19.1
厂
房
与
设
施
厂
房
与
设
施
厂
房
与
设
施
行政区、生活区和辅助区的总体布局应当合理,
不得对生产区有不良影响。
行政区、生活区和辅助区的总体布局合理,不得对
生产区有不良影响。
应当根据所生产的无菌医疗器械的质量要求,确
定在相应级别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的过程,
避免生产中的污染。
查看相关文件,是否明确了生产过程的洁净度级
别;现场查看是否在相应级别洁净室(区)内进
行生产,是否能避免生产中的污染。
生产厂房应当设置防尘、防止昆虫和其他动物进入
的设施。洁净室(区)的门、窗及安全门应当密闭
,洁净室(区)的门应当向洁净度高的方向开启。
空气洁净级别不同的洁净室(区)之间的静压差
应大于5帕,洁净室(区)与室外大气的静压差
应大于10帕,并应有指示压差的装置。
现场查看是否配备了指示压差的装置,空气洁净
级别不同的洁净室(区)之间以及洁净室(区)
与室外大气的静压差是否符合要求。
应当根据体外诊断试剂的生产过程控制,确定在相
应级别的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的过程,避免生
产中的污染。
查看相关文件,是否明确了生产过程的洁净度级别
;现场查看是否在相应级别洁净室(区)内进行生
产,是否能避免生产中的污染。
必要时,相同洁净级别的不同功能区域(操作间
)之间也应当保持适当的压差梯度。
现场查看相同洁净级别的不同功能区域(操作间
),污染程度高的区域应当与其相邻区域保持适
当的压差梯度。
空气洁净级别不同的洁净室(区)之间的静压差应
大于5帕,洁净室(区)与室外大气的静压差应大
于10帕,并应有指示压差的装置。
现场查看是否配备了指示压差的装置,空气洁净级
别不同的洁净室(区)之间以及洁净室(区)与室
外大气的静压差是否符合要求。
植入和介入到血管内的无菌医疗器械及需要在
10,000级下的局部100级洁净室(区)内进行后
续加工(如灌装封等)的无菌医疗器械或单包装
出厂的配件,其末道清洁处理、组装、初包装、
封口的生产区域和不经清洁处理的零部件的加工
生产区域应当不低于10,000级洁净度级别。
相同级别洁净室间的压差梯度应当合理。
查看相关文件,是否明确相同级别洁净室间的压差
梯度,现场查看是否符合要求。
与血液、骨髓腔或非自然腔道直接或间接接触的
无菌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配件,其末道清洁
处理、组装、初包装、封口的生产区域和不经清
洁 处 理 的 零部 件 的 加工生 产 区 域应当不低 于
100,000级洁净度级别。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免疫荧光试剂、免疫发光
试剂、聚合酶链反应(PCR)试剂、金标试剂、干
化学法试剂、细胞培养基、校准品与质控品、酶类
、抗原、抗体和其他活性类组分的配制及分装等产
品的配液、包被、分装、点膜、干燥、切割、贴膜
以及内包装等,生产区域应当不低于100,000级洁净
度级别。
与人体损伤表面和粘膜接触的无菌医疗器械或单
包装出厂的配件,其末道清洁处理、组装、初包
装、封口的生产区域和不经清洁处理的零部件的
加工生产区域应当不低于300,000级洁净度级别
。
阴性或阳性血清、质粒或血液制品等的处理操作,
生产区域应当不低于10,000级洁净度级别,并应
当与相邻区域保持相对负压。
与无菌医疗器械的使用表面直接接触、不需清洁
处理即使用的初包装材料,其生产环境洁净度级
别的设置应当遵循与产品生产环境的洁净度级别
相同的原则,使初包装材料的质量满足所包装无
菌医疗器械的要求;若初包装材料不与无菌医疗
器械使用表面直接接触,应当在不低于300,000
级洁净室(区)内生产。
无菌物料等分装处理操作,操作区域应当符合局部
100级洁净度级别。
对于有要求或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加工的无菌医疗
器械(包括医用材料),应当在10,000级下的局
部100级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 普通类化学试剂的生产应当在清洁环境中进行。
洁净工作服清洗干燥间、洁具间、专用工位器具
的末道清洁处理与消毒的区域的空气洁净度级别
可低于生产区一个级别,但不得低于300000级。
无菌工作服的整理、灭菌后的贮存应当在10,000
级洁净室(区)内。
洁净室(区)空气洁净度级别应当符合下表规定:
洁净室(区)应当按照无菌医疗器械的生产工艺
流程及所要求的空气洁净度级别进行合理布局,
人流、物流走向应当合理。同一洁净室(区)内
或相邻洁净室(区)间的生产操作不得互相交叉
污染。
现场查看洁净室(区)的人流、物流走向是否合
理,是否能够避免交叉污染。
洁净室(区)和非洁净室(区)之间应有缓冲设
施。
洁净室(区)空气洁净度级别指标应当符合医疗
器械相关行业标准的要求。
查看环境检测报告,是否符合选定级别的标准
(YY0033)要求。
洁净度
级别
尘粒最大允许数/m3
洁净室(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当与产品生产
工艺要求相适应。无特殊要求时,温度应当控制
在18~28℃,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
现场查看温湿度装置及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浮游菌/m3沉降菌/皿
进入洁净室(区)的管道、进回风口布局应当合
理,水、电、气输送线路与墙体接口处应当可靠
密封,照明灯具不得悬吊。100级
洁净室(区)内操作台应当光滑、平整、不脱落
尘粒和纤维,不易积尘并便于清洁处理和消毒。 10,000级
生产厂房应当设置防尘、防止昆虫和其他动物进
入的设施。 100,000
级
洁净室(区)的门、窗及安全门应当密闭,洁净
室(区)的门应当向洁净度高的方向开启,洁净
室(区)的内表面应当便于清洁,不受清洁和消
毒的影响。
洁净室(区)应当按照体外诊断试剂的生产工艺流
程及所要求的空气洁净度级别进行合理布局,人流
、物流走向应当合理。同一洁净室(区)内或相邻
洁净室(区)间的生产操作不得互相交叉污染。
现场查看洁净室(区)的人流、物流走向是否合理
,是否能够避免交叉污染。
100级的洁净室(区)内不得设置地漏。进入洁净室(区)的管道、进回风口布局应当合理
,水、电、气输送线路与墙体接口处应当可靠密封
,照明灯具不得悬吊。
在其他洁净室(区)内,水池或地漏应当有适当
的设计和维护,并安装易于清洁且带有空气阻断
功能的装置以防倒灌,同外部排水系统的连接方
式应当能够防止微生物的侵入。
洁净室(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当与产品生产工
艺要求相适应。无特殊要求时,温度应当控制在18
~28℃,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
现场查看温湿度装置及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洁净室(区)内使用的压缩空气等工艺用气均应
当经过净化处理。
现场查看工艺用气的净化处理装置及管路设置,
工艺用气是否经过净化处理。
洁净室(区)和非洁净室(区)之间应有缓冲设施
。
摘要:
展开>>
收起<<
第1页,共12页No.条款内容No.条款内容No.条款内容11.1.111.1.111.1.12*1.1.22*1.1.22*1.1.231.1.331.1.331.1.341.2.141.2.141.2.151.2.251.2.251.2.261.2.361.2.361.2.371.2.471.2.471.2.48*1.2.58*1.2.58*1.2.591.3.191.3.191.3.110*1.3.210*1.3.210*1.3.2111.4.1111.4.1111.4.1121.5.1121.5.1121.5.113*1.5.213*1.5.213*1.5.214*1.6.114*1....
声明:如果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的进行举报。
相关推荐
-
VIP免费2024-04-12 102
-
VIP免费2024-04-12 179
-
VIP免费2024-04-12 142
-
VIP免费2024-04-12 78
-
2024-05-02 73
-
VIP免费2024-05-09 63
-
VIP专享2024-11-18 234
-
2025-01-06 41
-
2025-01-06 37
-
VIP免费2025-04-07 72
作者:多多猪
分类:专业资料
属性:12 页
大小:68.98KB
格式:XLSX
时间:2025-07-30